作者:钮海燕
![]() |
年轻时的钮仲勋夫妇 |
钮仲勋在我国历史地理学领域耕耘了半个多世纪,为我国的历史地理学科发展做出突出贡献。
传奇女性
钮仲勋祖上为九江钮氏。在清末,九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渐显现,使得这里读“四书五经”之风有所衰落,钮家像许多开明家族一样,不再重视科考,代之而起的是让儿孙较早地接受近现代西方文化知识。
清朝末年,受西方文化的启蒙影响,许多青年人去西洋或东洋(日本)留学,希望找到救国图强之路。钮仲勋的父亲钮传锜想跟着兄长钮传善一起去日本留学,但家里的长辈担心孩子吃苦,坚决不让他出国。钮仲勋的母亲范传谦悄悄拿出自己陪嫁的珠宝首饰,让丈夫连夜乘船离开九江,等家里长辈发现后,钮传锜已经到了上海。钮传锜变卖掉首饰,办理好手续和兄长一起乘船负笈东洋,开始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。后考入日本帝国大学法律系,获得法学学士学位,并在日本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。
范传谦是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女性,据说是范仲淹的后裔。她天资聪颖,秀外慧中,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教育,对《易经》格外感兴趣,会使用罗盘堪舆推卦。她的私塾老师曾参与过庐山第一条索道的测量,这位老师也传授了她一些近代西方数学知识。她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。
钮仲勋是他母亲在40岁时所生,属于“老来得子”,因此备受宠爱。
顶级大师
1949年,钮仲勋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。在旁听了其他系的课程,特别是历史系谭其骧先生的课之后,钮仲勋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历史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钮仲勋向化学系提出转系申请,顺利通过考试,如愿进入了历史系,并遇到了他学术上的重要引领者、恩师谭其骧。
钮仲勋的父母在1949年和1950年相继离世,在失去亲人的同时也失去了重要经济来源,这使得从小就家境优渥的钮仲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活窘境。那几年他经常光脚穿一双旧鞋,甚至是靠从学校租借来的棉衣度过寒冬……
钮仲勋1953年从复旦大学毕业,1955年调入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教书,成了一名中学历史老师。1957年,钮仲勋考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研究生,他不仅是该所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,也是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先生1949年后指导的首位研究生。因钮仲勋的指导老师远在上海,中国科学院决定他的学业可以由北大教授侯仁之先生代管。就这样,钮仲勋得到了历史地理学界两位顶级大师的精心培养。他的研究生一读就是五年,直到1962年毕业。
钮仲勋晚年回忆起他第一次去拜见侯仁之先生的情景,侯先生问他有没有《水经注》,是什么版本?钮仲勋说有一部“戴震本”。侯先生说这个本子不好,要读“王先谦合校本”。钮仲勋从侯先生家里出来,立即坐车去隆福寺旧书店,花五块钱买了一部王先谦合校本《水经注》。关于《水经注》的版本有许多种,钮仲勋都有过研究,他认为各种本子因水道而异,把几个版本的《水经注》做比较研究,是很有趣的一件事。而当年谭先生和侯先生对版本的严格要求,奠定了他在版本学和文献学等方面的坚实基础。
厚积薄发
1973年9月,南越当局非法宣布将南沙群岛的南威岛、太平岛等10多个岛屿划入其版图。1974年1月1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,谴责南越当局对中国领土主权的肆意侵犯。1974年1月19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与陆军、民兵同心协力,对南越入侵者进行反击,一举击退了自1956年起南越对西沙岛屿的侵占。西沙自卫反击战前后,我国开始对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进行各方面研究,其中也包括历史地理研究。
钮仲勋承担了南海诸岛历史地理研究这一国家重点科研工作。他奔赴广东省,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同事的协助下,查看当地图书资料和打捞上来的唐宋文物,并走访当地的学者和渔民,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,完成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,并撰写了《南海诸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》,在1975年11月24日《光明日报》上发表。由于当时政策要求,该文章署名为“史棣祖”。此后,钮仲勋承担了我国边疆历史地理的重点研究项目,包括中俄边界、中缅边界、中老边界、中越边界等。
有一次,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两位同志到访地理所,希望地理所历史地理研究室帮忙绘制一幅唐代天文学家张遂(僧一行)的天文大地测量示意图。
在唐代开元十二年(724)僧一行组织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,用实测数据提供了地球子午线(经线)一度弧的长度,虽然不十分精确,却是世界上大规模测量子午线的开端。李约瑟把僧一行等人的测算称之为“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”。在20世纪80年代初,国家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史研究,僧一行主持的划时代意义的天文大地测量是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,地理所把这个任务交给钮仲勋来做。
钮仲勋如期完成了任务,并得到了历史博物馆的高度肯定。
不久后,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需要对中国古代天文史资料进行整理研究,找到了地理所。地理所把任务交给了钮仲勋。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,钮仲勋围绕着天文大地测量,或是单独创作,或是和其他研究单位的人合作,在较短的时间内写出了10篇文章。其中《我国古代天文大地测量发展及取得成就的原因初探》《郭守敬南海测量考》和《北京古代的纬度测量》就是其中重要的研究成果。
20世纪70年代后期,中国科学院接到上级布置的任务,要进行有关《郑和航海图》研究,结果这个“抓差”的任务又派给了钮仲勋。这项工作让他在古地图学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。90年代初期,在《中国古代地图集》项目中,钮仲勋承担了第一册《中国古代地图集(战国-元)》的绘制编辑工作,此册地图集于1990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,他也因此荣获了199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。之后,他又在1995年和1997年参加了《中国古代地图集(明代)》和《中国古代地图集(清代)》的编辑和论文撰写工作。
(摘自辛德勇主编《中国历史地理·第一辑》,九州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)
注:钮海燕,钮仲勋的长女,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。